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期,全球贸易格局的动荡变化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机器人自动化行业也难以置身事外。贸易战带来的关税调整、供应链波动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正重塑着机器人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态势。
贸易战直接冲击了机器人自动化行业的供应链稳定性。机器人生产高度依赖全球采购,众多关键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美国发起贸易战后,对来自中国等国家的零部件加征高额关税,致使美国本土机器人企业采购成本大幅攀升。像美国部分机器人初创公司,虽有将制造业迁回本土的打算,但当地缺乏关键部件供应商,即便有,成本也远高于从中国采购 。据彭博社报道,人形机器人关键硬件大多由中国生产,视觉系统的五家主要供应商中有四家是中企。高关税下,美国机器人企业若继续采购中国零部件,成本会急剧增加;若寻求其他国家供应商,又面临供应链效率与成本难以平衡的困境。日本发那科(Fanuc)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尽管总部在日本且全球布局,但因中美贸易战,其在中国市场的订单下滑,进而影响整体业绩。数据显示,其订单较去年下降14%,其中来自中国的订单下降34% ,这也导致发那科下调利润预期。
市场需求端也受到贸易战的波及。企业在贸易战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下,投资决策变得更加谨慎,对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采购计划有所推迟或削减。在汽车制造、电子加工等大量应用机器人的行业,由于贸易战引发的市场波动,企业面临产品出口受阻、市场份额下滑等问题,盈利空间被压缩,用于设备更新和自动化升级的资金也相应减少。一些原本计划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因贸易战带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风险,不得不搁置计划,维持原有的生产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市场需求。
不过,贸易战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机器人自动化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促使行业加速自主创新与国产化替代进程。面对贸易战中可能出现的零部件供应受阻问题,各国纷纷加大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上的投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中国机器人企业在贸易战的刺激下,加快在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领域的研发突破,部分国产零部件性能已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出更具性价比和适应性的机器人产品,满足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同时,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如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带着旗下全球排名第一的COFE+咖啡机器人参加广交会,开幕前一天和第一天就收获了超千万元订单 ,创始人表示技术领先能无惧关税。
贸易战还推动行业市场多元化布局。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以往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的机器人自动化企业,在贸易战背景下,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市场。这些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对机器人自动化设备需求旺盛,且贸易环境相对稳定。中国机器人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建立海外营销服务网络等方式,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拓展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贸易战给机器人自动化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供应链、市场需求等方面受到冲击,但也为行业自主创新、国产化替代和市场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未来,行业企业需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积极拓展全球市场,以应对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